手机端请关注市南区图书馆公众号

您现在的位置是: 主页 > 领读市南 > 青云谈书 >

【青云谈书】艺术界享誉盛名的34对爱侣之间的深情秘事,浪漫韵事背后蕴藏的人生百味

发布时间:2021-02-06
 
《艺术家的罗曼史》
(英)凯特·布莱恩 著  何昆仑 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版
 
    《艺术家的罗曼史》一书的书名已经道出了该书的性质:该书讲述了在艺术界享誉盛名的34对艺术家彼此之间的爱恨情仇,探寻了他们的浪漫韵事和创作合作。该书作者凯特·布莱恩是英国的一位艺术节目主持人、策展人和作家,曾为“艺术天空”和英国BBC电视节目担任编剧和主持人。在该书中,布莱恩聚焦艺术家之间的激情如何孕育创作了一批闻名遐迩的艺术品。弗里达·卡罗和迭戈·里维拉、康奈尔和草间弥生,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和乌雷……作者追寻这些艺术家的浪漫故事的缘起缘灭,激情洋溢的高潮和低谷,也叙述了浪漫的爱情在艺术家创作过程中的作用。对这些艺术家来说,他们的浪漫关系,或长久而安稳,或昙花一现,或喧闹激情……
 
    该书所讲述的艺术家浪漫故事,毕加索或许最典型——有人说巴勃罗·毕加索统治了整个 20 世纪的艺术,或许这个说法有点夸张,但他近八十年的职业艺术生涯确实让人望尘莫及,几十年间他创作了5万余件艺术作品。毕加索的非凡成果与他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联,他的艺术可以看作是他生命和爱情的日记。在作者眼里,毕加索的作品并不易懂,他虽是一位独特的天才,对谁都慷慨热情,但同时他也是一个反复无常、难以相处的人。当他开始找寻新的刺激时,他就会对妻子及情人表现出厌倦;不仅如此,他对子孙也不甚关心。毫不夸张地说,他的身后一片狼藉。
 
 
 
    毕加索的第一任妻子奥尔加·霍赫洛娃在离婚后依然与他纠缠不休;毕加索年轻貌美的情人沃尔特最终在精神病院度过了生命中最后的几十年,并在他们相识五十周年的纪念日自杀离世,而毕加索当时弃她远去的原因,是为了多拉·玛尔。而多拉在与毕加索分手后精神崩溃。1973年,毕加索的最后一任妻子杰奎琳禁止大多数家庭成员参加毕加索的葬礼;几天后毕加索的孙子帕布利托喝下了一瓶漂白剂自杀身亡。十三年后,杰奎琳拼尽全力完成了毕加索的遗愿,一直被孤寂折磨的她最终也选择以自杀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在毕加索一生中所有重要的女性里,只有弗朗索瓦丝·吉洛特幸存于世,心灵和思维也完好无损,吉洛特是唯一一个甩了毕加索的女人,因此毕加索从未原谅她。吉洛特和毕加索于1943 年5月在巴黎相遇,当时吉洛特年仅21岁,毕加索已61岁。
 
    吉洛特当然知道毕加索是谁。那时的毕加索,已成名四十多年。当时,吉洛特和朋友接受了去参观毕加索工作室的邀请——那时年轻的艺术家都想去一睹为快。因为当时的巴黎被德国纳粹占领,毕加索被德国纳粹称为“堕落的艺术家”,因此在美术馆和博物馆中不可能见到他的作品。能去毕加索的工作室参观,让年轻人欣喜若狂。吉洛特开始独自频繁地出入毕加索的工作室,不久,毕加索对这位年轻艺术家的迷恋愈加明显。六个月后,吉洛特向毕加索袒露了心迹:“我从未想过会爱上他,现在我已知并无退路。毕加索显然能够如他的艺术一般,完全回避人际关系中所有的世俗规矩。”事实上,此时毕加索仍和多拉·玛尔保持着情人关系;原配妻子霍赫洛娃也拒绝与他离婚,他们还育有两个孩子。吉洛特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境遇:“我知道无论结果如何——无论多么美妙、痛苦或两者交织——这段恋情对我而言,都极为重要。”吉洛特和毕加索在 1943年到1953 年共度了十年,并育有两个孩子。对于毕加索来说,和吉洛特在一起时宛若纯粹灿烂的阳光……在他们情侣关系的最后两年,吉洛特郁郁寡欢,毕加索对她的健康不闻不问。最终吉洛特决定离开,她搬到了纽约定居。在她 97 岁龄时还在作画。除了一生不辍的画笔,吉洛特还写作了一部回忆录,记录了她与毕加索的十年岁月……
 
 
    再如波洛克和克拉斯纳:人们惯常这样描述这对艺术家夫妇:波洛克是伟大的抽象表现主义天才,尽管他的妻子克拉斯纳经常会有惊人之举,但波洛克的作品一直深深影响着克拉斯纳的艺术创作。这种广为人知的说法认为,克拉斯纳不管在他们的婚姻还是事业中,都是极为次要的角色。其实,当艺术家们1940年代于纽约集会时,克拉斯纳其实已是一位成熟的艺术家,不仅举办了个展,与艺术界的关系也十分融洽,而且她在绘画上采用的表现形式是不善表达的波洛克绝不会采用的。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波洛克和克拉斯纳怀着洋溢的热情步入婚姻。两人搬到了长岛的乡村地区,在那里作画十多年。虽然克拉斯纳是波洛克的绝对支持者,但克拉斯纳在波洛克绘画时却一直与他保持着距离:“我们分享的是卧室,但不是工作室。我们严格地遵守着仅在受到邀请时,才能进入彼此工作室的规矩。”他们终于有了一种搬离城市后能够平息心境进行创作的感觉,他们都很享受这种状态。1946年是波洛克生命中最幸福的一年,此后他终于戒酒三年。1947年,波洛克以“行动绘画”的方式,将家用油漆滴到或倒在固定于地面上的画布上,开创了一种全新的画法。
 
    1951年,虽然波洛克的职业生涯达到了高峰,但他的生活却已失控。他的名气太大且成名过快,随着奉承而来的是铺天盖地的批评。波洛克的心理并不健全:表面上咄咄逼人,内心极为敏感脆弱。1956 年的夏天波洛克开始与年轻的艺术系学生露丝·克里格曼交往。波洛克没有试图掩饰情人的存在,反而带着她在各个社交场合出现。克拉斯纳虽然从未幻想过波洛克会是一位忠实的模范丈夫,但这种公然出轨的行为实在太过分了。于是她离开去了欧洲,拒绝承受这种屈辱。波洛克的行为导致他最坚定的支持者远走他乡,自己的艺术工作也开始停滞不前——已经一年多没有作画了。1956年8月16日晚,在距离他家不到两公里的地方,醉酒的波洛克驾驶的汽车失控,当时车上还有克里格曼和她的朋友。在这场车祸中只有克里格曼幸免于难。波洛克死后,人们盖棺定论,认为他是一个悲剧性的天才,还一心想要摧毁自己。几年后,克拉斯纳发现自己陷入了商业狂潮中,波洛克的故事被戏剧性地流传开来,其艺术作品的价格也水涨船高。不过,克拉斯纳拒绝大赚快钱,她慎之又慎地管理着波洛克的遗产。她把已故丈夫的作品收集归档,并将他的许多作品送入了博物馆珍藏……
 
 
    本文作者:薛原,系《青岛日报》副刊编辑。著有《闲话文人》《画家物语》《文人谈》《南海路7号》等。编有《带一本书去未来》《如此书房》《独立书店,你好!》等。